行醫本是一份終身職業,我認識一位敬業樂業的醫管局同事,他雖貴為部門主管,卻毫不吝嗇地做前綫工作,醫院猶如他的第二個家。
鄭明典指出,西南部的晨間陣雨明顯,還有大雷雨。氣象粉專「天氣特集颱風論壇」解釋,當西南季風遇上台灣地形的時候,部分氣流會被迫向北轉彎,與原先的西南季風會師。
大雨是24小時累積雨量達80毫米以上,或時雨量達40毫米以上。在氣流往北部吹的時候也因為氣流伴隨沉降作用,又加上氣流部分阻止涼爽海風調節,因此北部常有高溫出現。不過,已接近模擬的末期,不確定性較大,應持續觀察。雖然眾所期待各水庫能有更多的儲水,但要注意防範可能致災。週二至週四(22日至24日)受滯留鋒面及西南風影響,西半部及東北部地區有短暫陣雨或雷雨,易有短延時強降雨,而花東地區也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
《自由時報》報導,週一(21日)受鋒面接近及西南風影響,降雨區域增廣,苗栗以南地區有短暫陣雨或雷雨,易有短延時強降雨並有機會發生局部大雨,北部地區也逐漸轉為局部有雨天氣,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Photo Credit: 中央社 氣象局發布高溫資訊指出,白天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宜蘭縣、台東縣及花蓮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在再現策略上,陸劇《原鄉》將警總塑造成一個在台灣幾近無所不能、無惡不作的政治巨靈機構,這反映了怎樣的思維呢? 首先,警總在台灣民間印象中,本來就是一個負面的象徴符號,醜化或是批判警總在台灣無論如何都是「政治正確」。
其次,陸劇《原鄉》的定位主要還是大陸觀眾群,建構警總這樣一個機構,等於是向大陸觀眾傳遞幾個訊息,除了陸籍老兵如何濃烈的思鄉心切外,最重要的是台灣有一個叫警總這樣的機構,無所不用其極的阻斷老兵這種渴望、甚至還利用其返鄉的渴望,羅織誣陷其為匪諜,換言之,大陸觀眾若僅只是透過此劇來認識台灣的政治體制,那就誤導得很嚴重了。(中略) 根據林清芬在其2005年出版的論文〈1980年代初期台灣黨外政論雜誌查禁之研究〉中分析,警總在1980年代大量的查禁、查扣與停刊黨外雜誌,查扣數目從1980年的9件,升至1986年295 件(林清芬,2005)。迄今為止台灣民眾對「警總」的刻板印象,主要都是來自對書刊的查禁,而非對眷村的偵防與老兵私下赴大陸的管控。再其次,陸劇《原鄉》藉由時間的錯置與歷史的挪移,將警總在1950 ~1960年代的作為轉嫁到1980年代,塑造一個不重視人權、監控人民生活,甚至根本不民主的台灣,對於1980年代台灣的解除戒嚴、自由化與民主化的改革,幾乎完全沒觸及。
透過史實事件與《原鄉》的互文分析,不難看出編劇是把當時警總將黨外人士羅織成匪諜的情節,置換到眷村老兵的身上。再根據侯坤宏在討論白色恐怖所及於的相關社會部門,其中軍人部分涉及匪諜案主要也是集中在1950年代,並無眷村老兵私下返鄉被冠以匪諜遭逮捕的事例(侯坤宏,2006)。
《原鄉》全劇接近尾聲之際,警總高層發現路長功的真實身分,其本名為劉鎮邦,且其妹妹恰好在中共擔任高幹,於是刻意設計誘使其子路台生追尋自己身世,發現自己生父石寶恆在年輕時因為思鄉,向路長功借閱大陸出版介紹四川老家風景的畫報遭到調查,並離奇的意外死亡,整個過程路長功都沒有出面承認書刊是自己的,事後路長功內疚不已,遂娶了路台生的母親以保護她安全,而石寶恆死亡的狀況,很明顯就是取材台灣著名的陳文成命案。即是劇中警總官員路長功之子路台生的生父之謎。特別是在1980年代,面對日益崛起的台灣黨外反對運動,以及大量印行的黨外書刊,警總在當時所扮演的監控與查禁角色,是被放得很大的,當時的警總功能是否真如《原鄉》劇中所刻畫般還將不小的勤務比重放在防堵外省老兵赴大陸探親上,是很值得探討的。《原鄉》劇中另外建構了一樁警總構陷的白色恐怖事件。
至於警總是否有在眷村設置暗樁偵測老兵私下赴大陸,甚至祕密逮捕羅織等情事,則未見任何正式記載。而《原鄉》劇中的石寶恆也是被警總約談次日就在政治大學研究生圖書館墜樓死亡(按:政治大學並無研究生圖書館),這也使得《原鄉》這段影像文本與史實事件文本呈現了某種互文性關係。根據周賢君所著的《為台灣老兵說一句話》中親身的回憶紀錄,台灣老兵自1980年代開始嘗試與大陸親友通信,採取的方式是找人從香港轉信,但必須有門道,否則若經舉報遭警總調查,甚至會有牢獄之災。且伴隨警總裁撤、人員遣散,許多檔案資料也因此遺失或遭到不當銷毀。
這也導致台灣社會追求轉型正義的過程中,對警總的認識始終有限、也難以追究相關承辦人員或部門的責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19)其次,陸劇《原鄉》的定位主要還是大陸觀眾群,建構警總這樣一個機構,等於是向大陸觀眾傳遞幾個訊息,除了陸籍老兵如何濃烈的思鄉心切外,最重要的是台灣有一個叫警總這樣的機構,無所不用其極的阻斷老兵這種渴望、甚至還利用其返鄉的渴望,羅織誣陷其為匪諜,換言之,大陸觀眾若僅只是透過此劇來認識台灣的政治體制,那就誤導得很嚴重了。
特別是在1980年代,面對日益崛起的台灣黨外反對運動,以及大量印行的黨外書刊,警總在當時所扮演的監控與查禁角色,是被放得很大的,當時的警總功能是否真如《原鄉》劇中所刻畫般還將不小的勤務比重放在防堵外省老兵赴大陸探親上,是很值得探討的。再其次,陸劇《原鄉》藉由時間的錯置與歷史的挪移,將警總在1950 ~1960年代的作為轉嫁到1980年代,塑造一個不重視人權、監控人民生活,甚至根本不民主的台灣,對於1980年代台灣的解除戒嚴、自由化與民主化的改革,幾乎完全沒觸及。
在再現策略上,陸劇《原鄉》將警總塑造成一個在台灣幾近無所不能、無惡不作的政治巨靈機構,這反映了怎樣的思維呢? 首先,警總在台灣民間印象中,本來就是一個負面的象徴符號,醜化或是批判警總在台灣無論如何都是「政治正確」。《原鄉》全劇接近尾聲之際,警總高層發現路長功的真實身分,其本名為劉鎮邦,且其妹妹恰好在中共擔任高幹,於是刻意設計誘使其子路台生追尋自己身世,發現自己生父石寶恆在年輕時因為思鄉,向路長功借閱大陸出版介紹四川老家風景的畫報遭到調查,並離奇的意外死亡,整個過程路長功都沒有出面承認書刊是自己的,事後路長功內疚不已,遂娶了路台生的母親以保護她安全,而石寶恆死亡的狀況,很明顯就是取材台灣著名的陳文成命案。《原鄉》劇中另外建構了一樁警總構陷的白色恐怖事件。即是劇中警總官員路長功之子路台生的生父之謎。按陳文成命案發生在1981年7月間,當時旅美學者陳文成回國期間,遭到警總保安處的約談,詢問有關他替《美麗島雜誌》募款事宜,事後卻被發現陳屍在台灣大學研究生圖書館外的地上(汪佑寧,2018)。至於警總是否有在眷村設置暗樁偵測老兵私下赴大陸,甚至祕密逮捕羅織等情事,則未見任何正式記載。
這也導致台灣社會追求轉型正義的過程中,對警總的認識始終有限、也難以追究相關承辦人員或部門的責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19)。迄今為止台灣民眾對「警總」的刻板印象,主要都是來自對書刊的查禁,而非對眷村的偵防與老兵私下赴大陸的管控。
且伴隨警總裁撤、人員遣散,許多檔案資料也因此遺失或遭到不當銷毀。這樣的敘事策略,經廣電總局與國台辦的背書,在2014年央視的黃金檔播出,顯示大陸官方期待大陸觀眾所識讀的台灣,並不是一個令人親近且想望的台灣,而是一個警總統治、流氓橫行、個人人身安全不得保障的台灣,雖不致說這是在全面醜化台灣,卻是個負形象建構的台灣。
(中略) 根據林清芬在其2005年出版的論文〈1980年代初期台灣黨外政論雜誌查禁之研究〉中分析,警總在1980年代大量的查禁、查扣與停刊黨外雜誌,查扣數目從1980年的9件,升至1986年295 件(林清芬,2005)。根據周賢君所著的《為台灣老兵說一句話》中親身的回憶紀錄,台灣老兵自1980年代開始嘗試與大陸親友通信,採取的方式是找人從香港轉信,但必須有門道,否則若經舉報遭警總調查,甚至會有牢獄之災。
再根據侯坤宏在討論白色恐怖所及於的相關社會部門,其中軍人部分涉及匪諜案主要也是集中在1950年代,並無眷村老兵私下返鄉被冠以匪諜遭逮捕的事例(侯坤宏,2006)。」 因而《原鄉》的劇組如何建構並塑造這個在台灣已消逝25年多的機構,以及其如何建構當時警總情治人員的形象,有很大的探討空間。透過史實事件與《原鄉》的互文分析,不難看出編劇是把當時警總將黨外人士羅織成匪諜的情節,置換到眷村老兵的身上。而《原鄉》劇中的石寶恆也是被警總約談次日就在政治大學研究生圖書館墜樓死亡(按:政治大學並無研究生圖書館),這也使得《原鄉》這段影像文本與史實事件文本呈現了某種互文性關係。
這意味當時在兩岸尚未通郵的前提下,警總確實有介入兩岸通信的情事,而大陸親友寄到台灣的信件,警總都會先拆閱檢查再寄給家屬,他們也曾恐懼是否會被警總請去盤問,但並沒有真正發生(周賢君,2014)(鄭子寧,2015) 這篇文字除了挪用語音學、方言學與社會學詮釋台灣腔的緣由外,最終的結論依舊是「台灣人的『娘炮』不只體現在語言上,在睾丸酮滿滿的大陸人看來,台灣人在穿著打扮、行為舉止上無一不娘」,這種刻板印象式的建構,也引台灣論者的反駁,在一篇題為〈「台灣腔為什麼這麼娘?」的語言意識型態〉的網路文字中,台灣論者萬宗綸直指該文是「口音歧視」,甚至批判其是「填滿『陽剛中國』保護『陰柔台灣』的想像罷了。
輪到台灣女生,只見她紅著臉羞澀的說:「好害羞哦,我該怎麼說呢,這種事情人家做不來了啦。來自台灣的撒嬌女被安排成是大陸女性的威脅,以及必須在三角戀中被排斥的「他者」。
這中間的敘事邏輯與撒嬌論述,其實與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很近似,唯一不同的是撒嬌女身分的轉換, 大陸撒嬌女成為威脅,台灣撒嬌女則同時是威脅也是救贖。在紐約市立大學任教的學者彭駿逸曾在2012至2016年期間,調查300餘名大陸人對台灣腔的態度,探討到底什麼是台灣腔,以及大陸人對台灣腔的刻板印象,他發現早期赴陸的台灣菁英,看在當時還是農村社會的大陸民眾眼中是都會化的象徵,讓他們對台灣腔有了好印象。
21世紀初,這種綿甜軟糯的腔調還激起過老幹部們不同程度的生理反應,以致廣電總局三令五申電視節目中不得出現台灣腔。這篇文字雖然動員了些許語音學的觀點,但一開始就用「娘炮」這樣的修辭形容台灣腔,文中一開始就提及: 在不少大陸人眼中,台灣人的說話方式一直是娘炮的代名詞。2015年一名署名鄭子寧的網友在網路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台灣腔為什麼這麼娘?」的論述文字,引發廣泛議論,也正式將這個議題端上了檯面。但男主角卻掐了一下台灣女生的臉蛋說:「就是你了。
一個婚紗品牌在現場選擇形象代言人,設定的情景是,三位女士分別向男主角求婚,看誰最能成功打動男人的心。換言之,建構這一組「兩岸女人對抗」敘事源頭的是來自香港身分的男性導演。
劇中事業心重的香港女性凌敏,劇情一開始就面臨男友赴大陸經營事業後交上大陸女友而分手,接下來公司集團內部經營權的博奕,全落在來自大陸的美女田蜜居間縱橫捭闔,而田蜜在劇中的外號就是「撒破郎」。彭駿逸調查發現,台灣腔如今被認為是「小家碧玉」,甚至很嗲、很裝,他們自己的腔調才是都會代表,大陸中央電視台主播講話才是好聽的(陳家倫,2017)。
劇中另一位代表香港的女性禹勤,原本已與同事論及婚嫁,卻又面臨來自台灣台南的女性純純的爭奪,藉著台灣女生特有的撒嬌與溫婉體貼,禹勤還向這位台妹學習如何撒嬌。在敘事結構上,來自台灣的撒嬌女蓓蓓,破壞了大陸這邊張慧與恭志強原本穩定的「哥們」關係,最終透過集體排斥台女蓓蓓,又重回了原本的穩定關係,兩女一男三角戀情硬是滲進了上海/台北兩座城市、台灣/中國兩種身分的無形角力,讓部分評論者視其為一種政治寓言,並不令人意外。